台北真理堂數位轉型訪談:媒體部
訪談日期: 2025.3.19
與會者:主講者媒體部林基銘主任、Deborah、Jason
訪談內容涵蓋了部門內部的需求與跨部門的合作模式,例如其他部門如何委託媒體部製作宣傳品,以及哪些部門是主要的合作對象。 另一方面:媒體部自主進行的定期節慶宣傳工作,並介紹了部門內:平面設計、影音製作及企劃三個主要組別。 對話中亦觸及教會官網和社群媒體的內外宣定位,以及在宣傳內容和目標對象之間取得平衡的挑戰。 最後,訪談深入探討了教會在數位轉型和會員系統整合方面遇到的問題與未來的期望,並提及跨部門溝通、工作流程及資源整合等議題。
主要主題與重要觀點:
本次訪談主要圍繞真理堂媒體部(原名傳播部,後改為媒體部)的職責、組織架構、工作流程、面臨的挑戰以及對未來系統的期望展開。以下為主要歸納的要點:
- 媒體部的核心職責:教會資訊傳遞與基督教文化推廣
林基銘主任明確指出,媒體部核心職責如同一個廣告公司,主要有兩個方面:
- 傳遞教會資訊(內宣與外展): 「主要是傳遞教會的資訊,這是最重要的」。包括主日信息、週報、聚會資訊、近期活動等。
- 推廣基督教文化: 包括禱告、主日服事、節期活動(如復活節)等。「那這個基督教的文化包含:譬如說我們在推的「禱告」,或者使我們期待能夠會友可以主日服事等。這些都是我們的文化推廣,還有譬如說節期復活節要到了,那我們要做這樣的一個文化性的一個推廣。」
- 內宣與外展的定義與平台劃分
媒體部內部對「內宣」和「外展」有明確的定義和平台劃分:
- 內宣:
- 主要針對基督徒,目的是建立信徒的信念和生命。常見形式包括弟兄姊妹的見證影片、宣傳影片等,多由教會內部各部門需求驅動。「內宣」我們較多是在於建立基督徒的信念、生命,所以我們會拍很多的見證。見證-是搭配著我們主日的播放。
- 主要平台(定義上): 官方網站、YouTube。
- 外展:
- 主要針對非基督徒(慕道友)。
- 主要平台(定義上): Facebook、Instagram。
然而,林基銘主任也坦言,這種劃分在實際運營中存在模糊性,尤其是在網站的定位上,各部門有不同看法。「如果今天是這一個部分的話,其實就是溝通時一直卡住,沒有辦法知道它到底是外展或內宣?因為我們各有一派,堅持不同的想法。」
- 組織架構與人力資源
媒體部內部組織分為三個主要部分:
- 平面設計製作: 負責本大樓佈置、海報等平面視覺相關工作,有三位同工。
- 影音製作: 負責影片拍攝、製作等影音相關工作,目前有兩位同工。
- 企劃部門: 負責撰寫文案、構思腳本,以及將內容發佈到FB、IG、YouTube等平台,有兩位同工。
林基銘主任提到,相較於教會其他部門,媒體部的人力算是比較多的,但仍常因需求量過大、需求匆忙或內容時常變動修改而面臨挑戰。
- 工作流程與跨部門協作的挑戰
- 需求來源: 內宣需求多來自教會內部各部門(如佈道部、宣教部、主牧辦公室)的委託製作。「內部比較多是用於教會內部各部門需要,所以需求是來自於別的部門下單,請我們委託製作。」
- 委託流程: 各部門透過RAGIC系統提交申請表單。但對於定期性的節慶活動(如復活節、聖誕節),媒體部會主動規劃製作。
- 跨部門溝通問題: 訪談中多次提及跨部門溝通的挑戰,主要體現在:
-
- 資訊不完整: 委託部門提供的資訊不足,甚至不清楚自身需求和目標受眾。「以前原本最早,他們就只講說:我們有個活動,你們去想,他們連文案什麼都不會告訴我們,然後我們根本沒有跟他們開會過,所以我們也不知道他們到底內容是什麼?」
- 缺乏有效溝通與會議: 跨部門會議非常少,多為一對一的聊天溝通,導致資訊傳遞不清晰,甚至同工與部門主管的想法不一致,造成製作出的內容被退回。「因為沒有開會,沒時間,所以問題點就會發現他跟我講的是這個同工的想法,但是又跟他的部長想法不一樣,所以我們製作出來的東西又被退回來。」
- 牧者的角色與時間限制: 部門主管多為牧者,他們非常忙碌,可能一週只開一次會,且其主要職責並非傳播事工,導致資訊傳達和決策效率受限。「因為其實你真的找到,其實我們的部長,都是牧者。牧者大部分都只跟他自己同工講他要做什麼東西,然後接下來他就叫同工去執行。」
- 活動時間變更未及時通知: 各部門內部更改活動時間後,常常忘記通知媒體部更新網站和宣傳資訊,導致資訊不同步。「突然之間他們內部自己開完會然後他們改時間了,變成10月2號到10月11號了,但是我們沒接收到,他也忘了。結果就變成在網站上面的資訊跟他們最後出來的資訊是不同步的。」
- 對現有系統與平台的困擾
- WIX網站使用體驗不佳: 曾試用WIX建站,但因操作複雜,同工難以花時間學習和維護。「我們用了一年WIX時,我們同工不是學資訊的,其實我們大部分同工都是外文系或學語言方面的,他們重點在企劃,不是在弄官網的數據。」
- 網站架構與資訊分散:
- 官方網站被認為設計簡陋,以資訊傳達為主,缺乏外展吸引力。
- 各部門自行建立網頁或網站,導致資訊分散,風格不同,管理混亂。「其實我們的網站目前已經是做得簡陋的,為什麼很簡陋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的網站你會發現它只是一個資訊性的傳達的網站,跟期待的這網站可以讓大家看到我們的內容不同,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有很多的包袱」。
- 官方網站的定位需釐清。它主要是對慕道者的對外品牌?還是主牧、牧者或小組長所期待看到的功能或內容。
- 不同系統間的整合問題: 教會內部存在多個獨立運作的系統(如報名系統、牧養系統、會友系統),彼此之間沒有串聯,導致資訊孤島,無法獲取全面的數據和洞察。「我們後來才知道:牧養系統跟會友系統兩個是沒有串聯的。所以他們參加什麼活動,這兩個之間其實不會知道,沒有記錄」。
- YouTube平台定位與內容方向: YouTube平台被定義為內宣平台,內容多為見證,風格較為神學化,不利於外展。「所以你會發現我們的YouTube的點閱率為什麼這麼低的原因,某個程度它是一個影音資料庫而已。它比較不像似The Hope教會或是台北靈糧堂,他們弄很多外展的內容。」
- LINE@官方帳號使用限制: LINE官方帳號因費用考量,發送頻率和對象受限,難以針對不同受眾進行精準的資訊傳遞。「我們現在只能夠要求,要求大家一個禮拜只能一則。」且無法根據受眾屬性進行分眾推送,造成資訊過載和無效送達。
- 缺乏數據回饋與成效追蹤: 目前的媒體傳播方式多為廣播式,缺乏有效的數據追蹤和回饋機制,難以評估宣傳成效,也無法了解受眾反應。「我們現在就只是傳播,我們就不要傳統的傳播,像過去三家電視台的樣子,我們目前的媒體不要像是這三台的電視台,就是我broadcast,然後你們各自去從裡面。也不知道大家接收的情況,因為沒有feedback。」
- 對未來系統的期望與願景
- 整合性平台: 希望未來能建立一個整合性的系統,將會友資料、活動報名、牧養記錄等數據串聯起來,打破信息孤島。「我一直期待的就是那個把整個教會從非基督徒到使徒各個階段,因為製作媒體策略的過程很需要知道我們教會的發展的現階段目標是什麼」。
- 精準化行銷與分眾傳播: 期待能根據受眾屬性(如年齡、興趣、所屬牧區等)進行精準化的資訊推送和活動宣傳。
- 完整的生命歷程追蹤: 渴望建立一套系統,能夠追蹤非基督徒到基督徒、門徒、使徒的完整生命歷程,以便制定更有效的裝備和發展策略。「真理堂最缺乏的一件事情,就是從非基督徒成為基督徒,因為受洗,成為會友,然後培養他成為門徒,最後成為使徒的這樣一個規劃系統,目前沒有被建立起來。」
- 提升網站功能與使用者體驗: 希望改善官方網站的架構設計,使其更具吸引力,方便使用者查找資訊,並能與後端系統有效連接,實現活動報名、資料查詢等功能。
- 建立標準化的流程與規範: 期待能建立更清晰的跨部門協作流程和規範,確保資訊傳遞的準確性和及時性。
- 數據驅動的決策:希望未來能透過系統獲取數據,了解不同宣傳渠道和內容的成效,從而優化媒體策略和資源分配。「未來如果真建立系統的過程裡面,可以第一個知道怎麼樣去看到這些數據。」
- 支持教會整體發展目標:
- 媒體策略應與教會的整體發展目標相一致。是要做對外的branding,還是對內的「網絡教會」,由上而下需有一致的方向與目標。
- 期待年度節慶的規畫都能提前運作,有跨部門會議與協調準備,例如:以聖誕節為年度收割目標,制定全年的宣傳規劃。「我們通常在做媒體宣傳的過程裡面,就是一步步加溫,最後期待的就在聖誕節的那一天是最多人受洗。這個是我們的目標。」
- 加盟模式的推廣: 數轉系統模組完成後,可將真理堂的模式打造成一個「turn key」的total solution,可以複製推廣到其他分堂。
總結:
本次訪談深入了解了真理堂媒體部在媒體宣傳和資訊傳遞方面的工作現狀和挑戰。可以明顯看出,媒體部在人力和創意方面具備潛力,但在跨部門協作、系統整合、數據應用以及策略規劃等方面面臨諸多困境。林基銘主任對於未來透過數位轉型解決這些問題,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能建立一個更整合、高效、數據驅動的媒體傳播體系,更好地服務教會的內外事工發展。其對於建立一套追蹤信徒生命歷程的系統的願景,以及將真理堂模式推廣至其他分堂的想法,都為未來的系統規劃提供了重要的方向。
後續行動建議:
- 針對訪談中提出的問題和期望,後續進行教會其他部門進行交叉驗證和深入探討。
- 在系統規劃階段,考慮跨部門協作流程的優化和信息共享機制的建立。
- 將數據追蹤和分析功能納入新系統的核心設計,以便評估媒體傳播效果並指導決策。
- 深入研究如何整合現有不同系統的數據,或建立統一的平台以實現數據互通。
- 考慮建立靈活且可分眾的資訊推播機制,提升信息傳遞的精準度和效率。
- 在規劃網站改版時,應以提升使用者體驗和外展吸引力為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