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真理堂數位轉型訪談:禱告崇拜部

訪談日期: 2025.3.21

與會者:主講者黃頌凱、朱守名、Joann、Deborah、Jason

本訪談記錄關於台北真理堂禱告崇拜部針對數位轉型的討論。與會者針對目前教會在工作流程、跨部門合作以及數位工具使用上所遇到的困難進行了交流。他們也提出了對於未來數位系統的願望清單,希望能藉由科技改善現有的瓶頸,例如會友管理、活動報名、服事人員協調以及影音資源共享等。此外,也觸及了247禱告的現況與挑戰,並探討如何透過數位化提升教會的整體運作效率與會友凝聚力。

訪談方式主要圍繞禱告事工(禱告會、代禱 247)與崇拜事工(主日崇拜、節期活動)兩個主要面向展開,深入探討了現有流程中的挑戰以及對未來數位化工具的願景。

  • 禱告事工
  • 禱告會與週六晨禱:
    • 目前有每日晨禱(線上)、週六全教會晨禱(實體)兩種形式。
    • 主要工作包括記錄參與人數、提供每日晨禱信息經文。
    • 週六晨禱主題與流程規劃,由主任牧師團會議決定。
    • 對於晨禱人數的統計主要依靠同工上網查看填寫的表單,再進行人工統計。
    • 痛點: 無法即時得知各牧區晨禱參與狀況,難以有效推動。
  • 247 代禱(守望禱告):
    • 目前使用自行開發的軟體「247小幫手」。
    • 參與者透過App認領時段、閱讀禱告文、回報上下線。
    • 優點: 以數位化方式維持禱告不間斷的目標。
    • 痛點-缺乏溫度與團體動力: 自助式App相較於過去人工群組回報,參與感與聯繫感下降。「以前用人工的時候的出席率大概是 80%。一用小幫手出席就變 60%。因為就是沒有那種大家一起要上線那種感覺。」
    • 系統維護困難: 系統由已離職同工開發,後續更新與維護遇到瓶頸。
    • 無法即時追蹤參與狀況: 現有系統無法讓牧者即時了解各牧區的參與人數,影響推動。
    • 未來期望:將代禱系統整合到教會的新系統中。
  • 強化牧者的參與與推動,透過數據可視化(例如牧者可看到各牧區上線人數),提升整體禱告參與度。
  • 思考如何在新系統中增加「溫度」,避免過於冰冷的機器式禱告。「不是對著一個機器禱告,而是如果要讓它有溫度,構思未來什麼樣的做法?」

二、 崇拜事工

  • 主日崇拜流程與敬拜:
    • 敬拜團帶領15分鐘敬拜後,交由主禮人。
    • 主禮人有彈性決定是否再次敬拜或直接進入下個環節(禱告)。
    • 痛點: 主禮人與敬拜團的事先溝通與協調較為依賴口頭,缺乏系統化的資訊傳遞。
    • 未來期望:提供敬拜團成員線上查看主禮單的權限,方便事先預備。
    • 建立更清晰的資料權限管理機制,方便跨部門同工獲取所需資訊。
  • 見證分享:
    • 節期(父親節、母親節等)通常會安排新的會友見證。
    • 主日講道有時也會需要見證,但非固定。
    • 痛點:難以找到新的見證人,因見證資訊多掌握在牧區手中,事工部門難以主動發掘。「所有的人講見證人都在牧者手上。都在牧區,都在牧區的管理範圍裡面,除非牧者提出來,這個見證才會被看到。」
    • 節期見證,造成尋找壓力。「每一年要找這些新的見證,那是一個很痛苦的事情。」
    • 見證產出流程缺乏系統化管理,可能造成溝通落差與資源浪費。
  • 服事人員管理:
    • 主日崇拜需要大量服事人員(招待、新人接待、禱告、敬拜團、影視、交通、音控、燈光、嬰兒室、收奉獻等)。
    • 痛點:缺乏整合系統管理服事人員資訊與排班。「這些其實很分散,如果有一個系統可以把它全部整合在一起,可以知道這一堂有多少人服事。」
    • 難以統計實際參與服事的會友比例,可能導致部分人負擔過重,資源分配不均。
    • 未來期望:建立服事人員資料庫與排班系統,整合到會友系統中。
    • 鼓勵會友參與服事,並記錄其服事意願與經歷。
  • 節期與特會活動:
    • 聖誕節等大型活動人潮眾多,過去使用售票系統方式,但常因臨時取消等因素造成混亂。
    • 目前傾向不使用售票系統,但現場人流控制與服事人員安排面臨挑戰。
    • 未來期望:尋找更有效的票務管理系統,能夠彈性釋放與候補,減少混亂。
    • 結合報名系統與提醒功能,減少臨時缺席造成的資源浪費。「如果結合劃位系統,再結合提醒系統,報名,填最簡單的姓名電話,然後就就鎖了那個位置的票。」
  • 會友管理與數據分析:
    • 目前缺乏整合的會友系統,難以有效掌握會友的參與狀況、興趣、服事經歷等資訊。
    • 疫情期間雖有掃QR code記錄進場,但數據未有效應用於建立會友系統。
    • 對於會友的關懷與牧養,在大型教會中難以透過人工方式實現精準追蹤與關懷。
    • 未來期望:建立或升級會友系統(可能結合過去的PRM),整合會友基本資料、參與記錄、服事意願、奉獻記錄等。
    • 會友系統能分級呈現資訊,保護個人隱私。「參與主日次數,會友系統如果能夠分成級給不同資訊,每一個時期的輔導或者是牧區牧者對他的評價。或者出席率,都分層級,就越私密的信息就是只能越上層級看到。」
    • 探索利用技術(如AI影像辨識)輔助分析會友出席狀況,但不侵犯隱私。「CCTV 既然就已經在那邊拍了,然後面如果加一層 AI, 可以稍微辨識,連續拍三個月,他自然就可以這張臉已經出現十次,它應該是固定聚會的會友。」
    • 提供數據給牧者,幫助他們了解牧區會友的參與狀況。
  • 內部資訊溝通與管理:
    • 內部資訊(如主理單)傳遞依賴LINE、Google Drive等,權限管理與即時性有待加強。
    • 同工個人資料散落在硬碟、雲端,缺乏統一管理與權限機制,容易遺失或難以查找。
    • 未來期望:建立教會內網或統一的知識管理平台,方便資訊共享與查找,並設定清晰的權限。
    • 建立內部工作單或需求申請流程,特別是與媒體部門等需要跨部門協作的單位。

三、 其他重要觀點

  • 數位轉型目標: 降低人工操作,提高數據準確性與利用率。「人工降到最低。數據就好整理。凡是都要透過小組長或群來做。那很難。」
  • 跨部門協作: 禱告崇拜部的工作需要與各部門協調合作,因此資訊的流通與共享至關重要。
  • 小組長的角色與挑戰: 小組長是教會重要的基層同工,但行政負擔可能影響其服事意願。系統的簡便性與回饋機制對於鼓勵小組長配合教會政策至關重要。
  • 激勵與回饋機制: 教會文化中可能缺乏足夠的激勵與榮譽感,驅動會友從基督徒走向門徒,積極參與裝備與服事。
  • 見證產出流程的管理機制:錄音中提及見證影片製作過程中,可能因溝通不良,導致好不容易已拍攝見證的會友卻無法如期播放,造成尷尬。「我缺兩支,其實他們已經在拍第三支了,但他沒有跟我講。他們已經有第二支了,他們沒有跟我講,…。」
    • 期望未來能有系統化的見證流程管理,讓各部門清楚了解進度。「所以這個就是如果有一個所謂見證系統的管理流程,你就很容易一目了然到底這個工作步驟做到哪,就不會有剛才講的尷尬事情。」

總結與建議:

本次訪談清晰地展現了真理堂禱告崇拜部在日常事工中所面臨的挑戰,以及對於透過數位化工具提升效率、強化管理、促進會友參與的強烈需求。

核心需求包括:

  1. 整合的會友管理系統: 涵蓋基本資料、參與記錄、服事意願、奉獻等,並具備分級權限管理與數據分析功能。
  2. 優化的禱告事工平台: 整合晨禱人數統計與24/7代禱系統,注重使用者體驗與牧者端的數據可視化。
  3. 便捷的崇拜事工協作工具: 線上共享主禮單、服事人員管理與排班系統。
  4. 高效的資訊溝通與知識管理平台: 方便內部同工與會友獲取教會資訊。
  5. 彈性的票務管理系統: 適用於節期與特會活動。
  6. 標準化的內部工作流程: 特別是跨部門協作的需求申請與執行。特別是產出見證的流程管理。

建議:

  • 在未來新系統的規劃與開發過程中,應將禱告崇拜部提出的痛點與需求納入重點考量。
  • 針對各項需求,進一步釐清具體的使用情境與期望的功能流程。
  • 重視使用者體驗,確保系統操作簡便易懂,特別是對於小組長等非全職同工。
  • 考慮建立激勵與回饋機制,提升會友參與教會事工的意願。
  • 在推動數位化轉型的同時,也需關注人際互動的「溫度」。